|
嘉绒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个以能歌善舞闻名的民族,藏族歌舞在藏族文化中璀璨夺目。 歌和舞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藏族尤其如此,只要开口唱歌,藏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藏族的舞蹈如同藏族的民歌,同样起源于生产劳动。亮绒藏族的民歌,跃进的旋律度多,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烈,时而舒缓,跌宕起伏明显,节奏感强烈,调子常常总是极其精确地适应着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而且每一乐句,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对位,仿佛天生为舞蹈而歌似的。嘉绒藏民长期处在封建社会的剥削环境中.农牧业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劳动效率极低,每一种田间活路(如除草)都要延续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减少劳动时单调机械动作所带来的疲乏与困苦,好话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使身体各部位得到活动的机会,每天生产之余,便唱起歌,跳起舞,庆丰收,祷吉样。 嘉绒藏族舞蹈与他们的服装分不开,他们的舞蹈动作,以舞袖居多,藏民们只要把袖子一放下来,就可以跳舞了,表现出他们的朴实敦厚。 嘉绒藏民的舞路以大锅庄舞、小锅庄舞(弦子舞)和跳神舞最为流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 大锅庄 大锅庄舞,藏语称"苟绰"。"绰"是藏语舞蹈的泛称,"苟"是圆圈之意,"苟绰"即围着圆圈跳舞的意思。据史载起源于古代藏民的"盟誓",它如今是藏地最广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不论年节、喜庆或劳作后的闲暇之中,不论田边地角,草场空地还是堂屋饭厅,不少男女老幼,甚至家中父子夫妇在茶前酒后亦携手唱跳为乐。在盛大的节日,如四土的若本溜节,更是全族大聚,畅饮狂舞,通宵达旦,数日不息。锅庄,以四土和巴底,大小金川,黑水最为精到,首屈一指,有藏谚云:"巴塘的弦于,四土的锅庄"。 跳"大锅庄"一般是选择较为平整的草坝子或空旷的田地,围着炉灶或簧火,藏族青年们手拉手或手搭肩,站成圆形或双列,相对而立,排头多由年高德昭者或善舞者领舞,边唱边舞,边歌边跳,舞步稳健扎实,歌声旷古悠远,舞至高潮时,步伐更加整齐划一,力度坚实,踢踏之声,歌声和乐声相互交织,充分体现藏族人民雄伟激昂的气概。 "大锅庄"原歌词多表现自然景物、宗教及美好的爱情。解放以后,充实了藏民新生活的内容。 二 小锅庄 小锅庄舞〔即弦子舞),藏语为"谐",相对歌舞的意思。舞时围成圆圈,男女各站半圈,相对而舞,男领舞者拉着弦子(一种类似京胡的乐器),或吹笛或打琴铃等为伴奏,顺因而转,跳的动作以舞袖为最多,长抽摇曳飘拂,步伐变化多姿,队形变化尤为多样,忽而如两条长蛇,忽而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忽而两队分开互相穿花,忽而向困内围雏如春花盛开,歌声深情舒缓,舞步轻盈优美,婉如群仙飘舞。小锅庄舞的歌词大多表达藏民们热爱生活及乞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三、跳神舞 "跳神"实际上是一种宗教舞蹈,受藏族人民的普通喜爱。 参加"跳神"的都是寺庙的喇嘛,舞者穿戴各种神的服饰和面具,以挠拨、鼓、琐呐、海螺等伴奏,跳一场休息一会,再跳第二场,这样连续直到终场,往往要延续几个小时。 "跳神"分单入、双人、集体三种形式'且内容车富,各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有的多达十余出,每出都要表现一定的情节,都有完整的结构。跳神的意义是为了驱魔逐邪,通过模仿一些动物的健美动作表达人们的某种美好的感情,或以想象出来的恶魔形象反映人们的反抗情绪。 整个跳神舞蹈,既有激烈亢奋甚至疯狂暴怒的部分,也有行云流水殷悠闲柔美的部分.难度均较大,没有强健坚韧的身体素质作基础是无法胜任的。因此,跳神舞必须是寺庙中经过严格训练和考试的和尚才能学习。学习时,须先学习一至二月面具舞打下基础,再用半年时间学习野牛舞,然后还要用两年以上的时间学习跳舞及其它跳神舞技。学习跳神要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特别重视速度、灵敏、力量、身体平衡和柔韧的训练,从踩关节直到手指关节一共有十三处关节要进行训练,有垫步、奔跑、跳跃、后路跑结合左右扭腰的跨步走(扭腰要求异侧胸部紧贴在弓步上)等练习形式,采用的器材有沙袋、沙背心、石墩、短棒等,时间一般早晚一次,早上:从三点半左右直练到天明,晚上从天黑练至十点左右。 (文字来源:嘉绒藏族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