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希望临时页面
本栏目由黑水希望之窗黑水县
教育局
共同主办

黑水县教育基本情况

黑水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地带,大九寨旅游环线上,境内群山连绵,风光秀丽,水力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城总面积4356平方公里,高山叠起,平均海拔3544米,人口570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0%,属藏族聚居地,辖215乡,124个行政村。2000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873元。由于解放以前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以及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黑水县于1952年解放,1954年创办了我县第一所小学——四川省藏族自治区维古小学校,从此开创了黑水教育新篇章。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过无私奉献的支边教师和逐渐成长的藏族教师的不断创业,他们青丝变白发,筑就了黑水民族教育事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黑水教育已发展成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体制。2003年全县有幼儿园1所,在圆幼儿186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118所(其中寄宿制小学10所),在校小学生6087人,专任教师35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9%;中学2所(其中寄宿制中学1所),在校学生初中916人,高中101人,专任教师9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51.1%,初中升学率达到7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53.8%;全县有教师进修校1所,电大工作站1个,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

全县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共459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3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占68%。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98%91%85%2001年至2003年参加省级以上的教师培训82人次,参加县级以上的教师培训1560人次,现已揭晓荣获国家级奖励3人次;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奖励21人次。

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黑水县建立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548  元,比2001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了6.7%。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45万元,建立4所希望小学。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县校点多、战线长,并且85%的学校都在高半山区,条件差、教育资源十分浪费等缺陷日趋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00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黑水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任组长的实施省“十年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牢固树立“穷县办大教育”和“扶贫先扶智”的办学思想,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带领县教育局负责人多方筹措,立项目、找资金,2001年到2003年投资1048万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9个,新建校舍5398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2058平方米,改扩建7895平方米,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硬件设施。结合实际科学调整校点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走规模办学之路,全面发展寄宿制小学校,把全县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建立1所重点寄宿制小学校,到现在有小学118所,其中寄宿制小学10所;中学2所,其中寄宿制中学1所;在校学生7104人,其中小学6087人,初高中1017人,比调整布局前增加48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以上,寄宿制学生已由2000年的836人发展到现在的3205人。希望小学4所。

为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黑水县切实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先后制定了《黑水县九年义务教育管理评估细则》、《各中小学校长(负责人)工作督导评估方案》、《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督导评估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全县公开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校长,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使全县校长平均年龄下降到了32岁。同时公开选拔任课教师,从而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部门结合全县师资状况,进行大面积分层培训,提高高半山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加强教研网络建设,培养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探索适合我县民族教育的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教育内部管理的加强,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持续发展,2000年全县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2001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县,2002年县教育局被评为州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三等奖。到2003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51.1%,与2000年相比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提高近3个百分点。全县在校生7104人,小学在校生6087人,初高中在校生1017人;寄宿制学生已由2000年的836人发展到现在的3205人,目前有州级校风示范校1所,县级校风示范校1所。

以普及小学教育的先后为基准,将全县17个乡镇分为两类(芦花镇、沙石多乡、麻窝乡、双溜索乡、色尔古乡、慈坝乡、红岩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维古乡、卡龙镇、瓦钵乡、晴朗乡为一类地区;知木林乡、扎窝乡、石雕楼乡为二类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教育发展。目前我县17个乡镇中已有6个镇基本达到了“普九”标准,为确保全县在2006年顺利实现“普九”目标奠定了基础。

我县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仍很低,教育发展还面临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手段落后,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尤其学生巩固依然困难,这主要在于学生欠费严重导致学生流失。据统计:2001年欠费学生达1373人,欠费金额为18余万元;2002年欠费学生1237人,欠费金额为12余万元;2003年欠费学生1125人,欠费金额达11余万元,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运转,给我县“普九”工作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黑水县企事业广大干群集资办学、捐资助学,为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竭力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行“一帮一”助学制度,在各级领导带动下,几年来,全县近千名干部、教职工捐款7.2万元,使940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黑水县中学和芦花完小教职工主动借款40多万元给学校用于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室以及办公桌椅等,以改善办学条件,泽盖等寄小教师筹集资金为各班级购置火炉,以解决学生冬季取暖问题。

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后,资阳市雁江区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与黑水达成了8项对口支援协议,已援助现金47.5万元,选派支教教师28名,赠送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设备,折合人民币40多万元,为黑水培养教学骨干9名;都江堰市教育局也捐款10万元,用于我县修建“希望小学”,并资助100名贫困学生;省电大捐款5万余元,用于改善我县办学条件。此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入学。这一系列活动,在内地和藏区之间架起了一道友谊的架梁,促进了黑水教育的发展。

黑水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7所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职业中学(现改为雁江寄宿制中学),本着科技与劳动相结合的意识,拓宽就业途径,实现每户农牧民家中都有一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农牧民培训每年不低于3000人次,使教育更直接、更快速地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服务。职业教育也任重而道远,黑水县抓住开发达古冰川这一大好时机,要从旅游、水电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选好切入点,力争建立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着力解决急需的初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问题,采取我县独立办学、与内地联合办学、和有关部门联合办学,固定办学和流动办学的模式,重点放在开发旅游业和开发水电业、广大群众所需要的实用技术的学习掌握上,竭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两个平台的对接。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黑水教育制定了“兴素质教育,攻坚两基,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格局,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目标,力争在2006年全县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寄宿制教育,形成重点寄宿制和普通寄宿制的办学格局,教育、生活设施基本配套;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信息技术校校通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职、脱产及其他培训方式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城市教育附加费和职工教育附加费的征收,积极争取各方支援和捐赠,广泛发动群众为发展教育投工投料、捐资助学;推进改革,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和建设;强化教育督察,保证依法治教和依法施教,以推进黑水民族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最要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筑四通八达的道路,二是实行四通八达的教育。道路可以沟通物质上的需求和供给;教育可以沟通精神上的贡献和缺点。这两件事互为因果,同时并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黑水县民族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栏目中,让我们用爱心构筑四通八达的民族教育之路。

(文字来源:黑水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