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者感受清华大篷车新闻学课堂

——“重走长征路学生与国际新闻界专家教授对话会

新闻学核心就是“描写、描写、再描写”  

    Bill Woo(斯坦佛大学新闻学教授):非常荣幸再一次来到清华,看到同学们制作的如此美妙的影片。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清华,每次来我都会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是斯坦福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但大家可以看到,李希光教授所取得的成绩比我大得多,在他面前我显得有点太不起头来。更另我吃惊的是,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希光还会跳藏族舞蹈。我先做一点评论,然后听取同学们和在座各位专家的意见和评论。

    我先讲一下长征这个选题对于新闻学教学的意义。如果我的学生采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新闻,他就可能通过采访一位专门研究长征的学者,或通过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写一篇文章。他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在网络聊天室里与大家聊长征来写稿。但是,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彻底实践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W. Carey对新闻学的定义,那就是“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它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

    我和李老师的共同点是我们都要求学生去找故事,如果他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幺他就写不出东西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同学们采访到的都是简单的故事,但它们都反映了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的善良。我们是搞传媒的,就应当充分发挥传媒的媒介功能。刚才一个学生讲黑水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而这些故事如果没有记者去挖掘,就永远得不到传播,就永远无法为人所知。

    记得有一个藏族农民给一个老将军写信的故事,一坛青稞酒换一封信,坚持了一、二十年,却没有得到任何回信。这样的故事非常让人感动。

    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当时不是车子突然了停下来,当地官员不告诉你们哪儿有老红军,你们就不可能找到健在的老红军。这个老红军对毛主席非常熟悉,清楚地记得马背上的毛主席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但是他想不起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故事背后的潜台词。因为对于老红军来说,见到毛主席和长征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所以这幺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忆犹新。

    新闻的核心,也就是同学们所记录的,就是事实。记者要用当事人自己的语言、用描写的手法来讲故事。当前美国新闻学正面临客观性问题的挑战,新闻记者的独立性正在消失。这种新的新闻学理论认为,“描写!描写!再描写!”的手法并不能传播事实真相,传播事实真相要靠记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记者的角色也不再仅仅是事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在这里我并不想做一场关于客观性危机的学术报告,但我一定要讲的是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我很欣赏同学们拍摄的片子,同时也被片中主人公们的故事深深打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你们让被采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在单一地表达自己对人物以及事件的感受。本来我还想继续讲下去,但是在座的还有陈婉莹教授、周乃凌教授、岛津洋一教授、Roger Kendall教授这些著名的新闻学教育家和记者,我想听听他们的评论,也听听同学们的评论。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新闻学课堂?你们对此最深的印象是什幺?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周乃凌(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今天这样的课堂就好象是拼接得非常漂亮的马赛克。作为一个事实的叙述者,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也是有选择性的。通常,记者记录的是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但也仅仅是记者自己眼睛框架里的镜头。换句话说,记者总是会受到自己眼界的限制。因此我经常会问自己的学生两个问题:故事在哪里?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从你们的镜头及叙述中﹐领略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感人故事。在同学们采访收集的材料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属黑水藏胞不知避孕套为何物﹐当做草药来煮﹐嚼也嚼不烂。发掘出这幺有趣的材料当然使任何记者心 跳手痒﹐如何把它写成新闻稿﹐处理过程上﹐大家要考虑一些因素。诚如李老师引用哥伦比亚大学JAMES CAREY 的定义﹕ 新闻是最严谨的叙述艺术。 严谨的训练和素养正是新闻记者在叙述故事上有别“侃爷”之处﹐除了在求证上毫不苟且外﹐新闻的特写要有框架(FRAMING)﹐有结构﹐还要有涵意。这就是我提到的出来 ”WHAT IS THE STORY﹖“ 之外﹐还要问﹕ ”WHAT IS THE POINT﹖“ 一般说来﹐我们要在找到了这个故事的意义之后﹐才能有效的打造故事的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煮安全套﹐从不同的观点﹐可以做出不同的叙述。它表现出藏胞的无知愚昧﹐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天真纯朴。在这点上﹐作者的态度语调都很重要。像黑水这样藏汉杂居的地方﹐人口政策的执行﹐显然是比较复杂。同时由于当地卫生医疗环境相对的落后﹐要考虑到儿童的存活率等。我们这些从城市里来的人﹐凭着既有的观念来推理判断﹐常会陷入误区。只有多问多听﹐让当地的人把他们要讲的话说出来。

    我指的的故事框架不是现成的﹐不是在采访前已经决定了要写什幺﹐要怎幺写。而是在采访后整理材料时﹐发现出的笼廓﹐如果你发现不出这个框架﹐也许是你采访得不够﹐应该再多问﹐多听﹐多思考。

    同学们暑期的长征行﹐ 在世纪之交﹐有深远的意义。多年前﹐我曾看了一本“哈德立安大帝回忆录”*﹐ 是一位法国作家以小说形式叙述公元二世纪罗马大帝晚年对历史的沉思。其中叙述到他早年转战南北﹐延河行军﹐感到历史有如长河﹐而生活在河流两岸的众生才是真正故事所在。同学们不负李老师所望﹐继EDGAR SNOW 和HARRISON SALISBURY 后﹐ 写出第三本长征路上生动的新闻纪实报导。

美国教授拷问清华学生:到底什幺是采访?

    Bill  Woo:现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在这样一个流动的新闻学课堂中学到了什幺?有什幺收获?

    学生:采访是最重要的,很多你想要知道的东西仅仅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只有通过采访才会知道。  

    Bill  Woo:那幺一个完整的采访由哪些部分组成?并请你解释一下什幺是采访?

    学生:采访就是寻找故事,挖掘真实的生活。

    Bill  Woo:我再问一个同学,什幺是采访?

    学生:我觉得采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我来说,当我采访一个人的时候,我在问他问题,同时他也在问我问题,因此采访是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过程。我从他口中了解信息,同时他也通过我了解其它的情况。他通常会有选择地回答我的问题的,也就是说,他不一定会把最真实的想法告诉我。  

    Bill  Woo:除了交谈之外,采访还包括其它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观察是采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去一个居民家采访,首先我要看看他们家的设施,比如他们家的房子是什幺样的。通过这些观察,我就能对这个家庭的大致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我还要通过与被访者交谈以了解更多的细节。

    Bill  Woo:除了观察与交谈之外,采访还包括其它内容吗?

    学生:我认为采访还包括对背景的研究与把握,以及对被采访者所说的话进行的核实工作。  

    Bill  Woo:好,那幺除了掌握背景知识、核实事实、交谈、观察之外,采访还包括什幺?  

    学生:采访还包括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合。

    Bill  Woo:那幺采访包不包括交谈、提问时所用的语调呢?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的沉默又意味着什幺呢?我想对在座的新闻系学生们建议的是,当你们进行采访时,要时刻提醒自己,采访是一个记者与受访者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背景的把握,对事实的观察,对被访者回答的倾听,和对沉默的观察等等等等。在座的都是非常出色的记者,比如岛津洋一,对他们来说,每一次采访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可三心二意。如果你们想成为优秀的记者,就要牢牢记住这点。

和解和融合也值得报道 

    岛津洋一(《亚洲周刊》专栏作家、清华大学访问教授):首先我要祝贺同学们完成了这样一项有意义的报道任务。片子拍得非常好。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你们挖掘出了一个红军战士与一位藏族寡妇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里呢?你们一定要考虑到大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虽然这只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汉族人民与藏族人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孤独的红军战士得到了藏族人民无私的爱,从中我们看到了藏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是多幺可贵。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总是在寻找冲突与矛盾,但有时候和解与融合也是非常值得报道的。如果我们继续把片子拍下去,并要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作为一个大背景来进行更深入的采访,这样的报道就会变得更有新闻价值。今天我们报道长征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长征对历史和今天的意义,更要关注它对将来以及对藏族同胞的意义。我希望大家在搜集到大量的原始素材后,能制作出更有实质性内容的片子。

    周乃凌:这就像我刚才讲到的,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故事在哪里?故事的意义在哪里?岛津洋一教授恰恰告诉了我们如何着眼于更高的层次进行报道。

    Bill  Woo:今天在座的还有一位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Jim。刚才我们听到,藏族农民的计划生育知识十分匮乏。作为一个人口问题专家,Jim,当你读到这样的新闻时,你会把它当作娱乐新闻呢,还是会把它作为对工作有所帮助的资料,还是其它什幺别的东西?

    Jim:Bill  Woo教授问了在我意料之外的问题。你没有告诉大家我两个月前就离开联合国了。我正在思考你在评论中所提到的问题。你刚才提到,记者应当忠实地反映被访者的情况,但如果记者本身就带有偏见,那会怎幺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背景和出身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只有忠实地反映被采访者的实际情况,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

    Bill  Woo: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Jim:是这样,那个学生讲的关于使用避孕套的故事十分有意思,也是非常值得报道的。藏族人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背景,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是很不一样的。尽管如此,他们仍能和我们这些汉族同学相处得很融洽。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民族是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计划生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国家经常拿这个问题做借口来攻击中国。如果记者能从更加人性的角度来报道,就会变得比较好处理。我想,从这个角度采写的计划生育报道将会是很有意义的。

最最基础的是善于倾听,不要只顾考虑先设计好的问题

    Roger Kendall(普里策新闻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专家):首先我要祝贺同学们完成了这样一个项目。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反映的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现在关于布什总统和江泽民主席的新闻太多了,而关于普通人生活的新闻又太少了。

    不错,新闻学的核心应该是“故事在哪里?”,但是千万不要为了追求一个故事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潜在的,可能更有意思的故事。另外,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最最基础的是要善于倾听。在采访时不要只顾考虑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不认真倾听受访者对你讲的故事。如果这样,你就很容易错过更精彩的故事。

    Bill  Woo:好,谢谢。我现在再来介绍一下我的朋友Darrell Jenks。他上周四刚刚来到北京赴任,他现在是美国驻华使馆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明天他到使馆上班的时候,使馆的老板也许会问:“昨晚你干什幺去了?”Junks ,今晚你都看到了什幺?

    Junks(美国驻华使馆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如果明天我的老板问我昨晚干什幺去了,我会说我到清华大学听新闻学讲座去了,这是令我感到惊奇的一堂课,我想在美国上课大概也就是这样子吧。看过今天的片子,我记住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有关计划生育的,一个是李教授讲的那个关于当地电视台女记者的故事。我没有任何新闻学的背景,但我今天看到了新闻学的共同规律是没有国界的。

    Bill  Woo:在结束今天的讨论之前,我还要请一位教授做一下评论,有请陈婉莹教授发表评论。

好的故事是有腿的

    陈婉莹(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对我来说,对这样的课堂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对清华新闻学院有所了解,我们有经常的来往。虽然我没有去黑水,但刚才提到的香港大学研究生卓立凤是我的学生。我们通过这样的课堂了解到中国的新闻学、新闻学生上课可以这样活泼,如果只看《纽约时报》、只看《华盛顿邮报》,你不会对中国和中国的教育有这样的了解,对不对?这是一个惊喜,非常好。

    我们回到了“故事在哪里?”这个新闻学的核心上来,我觉得同学们做的很好,你们不光去找故事,你们有真实的素材,通过事先的游说、同采访对象的交谈支撑起你的故事,对不对?你们不光有故事,还有资讯。

    现在更多的记者倾向于客观性的新闻资讯,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他们脑袋里就有故事,他们就去找资讯来支撑他们想象的东西。在他们的印象中,汉族和藏族是有矛盾的。尽管同学们看到的是团结和解的一面,而他们则会用别的资讯来讲他们的故事。

    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让人看见这个故事而不是告诉别人如何如何。很遗憾我没有去黑水,但是我的学生卓立凤去了,写出这样的故事,就像把我也带进去、自己也去过那儿一样。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的老师告诉我:好的故事是有腿的,是会发展的。如果你们有激情还可以发展这个故事。

    我们看到,藏族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作为记者,你还可不可以继续挖掘蕴涵在简单事实里的故事呢?藏族的生育率怎样呢?是可以生10个孩子呢,还是只能生1个呢?他们是怎样接受教育的呢?等等,我想了很多可以继续做的项目。比如说,男人吃了避孕药,我们知道那是荷尔蒙呀,吃了以后,对男人有什幺影响啊?中央有什幺政策呀?当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官员会不会因为工作失败也被老板吵鱿鱼呢?他要不要写检讨呢,他怎幺办呢?像这样可以写的还有很多。好故事是有腿的,希望大家把这些故事发展下去。

    李希光:现在请我们清华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和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显章教授做结束语。

把清华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胡显章:今天我也在这个课堂上听课,首先感谢来自大洋彼岸、千里之外的美国、香港的朋友们来参加我们的课堂。这样的形式很好,因为它把我们清华大学的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学习给我们很多在小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我们知道什幺是真正的记者、什幺是真正的采访和什幺是作为一名记者所需要的那种激情。这种激情很难从书本中得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

    对我们来讲,进入了社会大课堂以后,才能够有一种新的视觉。因为你们生活在学校里边是一种学生的视觉,到了大课堂以后才能让我们用新的视觉去看问题,包括我们在学校经常提到的那种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需要实践来激发。

    我们对新闻工作者要提倡那种批判性思维,到了社会实践以后呢,我们可以将更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

    从实践中掌握一个记者必备的技巧和能力,这也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课堂上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在课堂上老师也会给你们讲很多故事,讲怎样去表述这些故事背后的规律。所以我们希望今后小课堂和大课堂、理论与实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我建议同学们回去以后,思考在这次走向社会再回到课堂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什幺?把它写出来。

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