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 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杨秋 庄碧辉

阿坝素有天府之国绿色屏障的美誉 ,这里不仅是岷江的发源地 ,还是黄河、大渡河、嘉陵江的流经之地。这里原本森林绵延 ,绿色成片 ,可是因为多年的超限砍伐 ,一个个山间秃了 ,一片片绿色消隐了 ,阿坝陷入“越砍越穷 ,越穷越砍”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阿坝人早就知道 ,砍伐森林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早在80年代初 ,他们就着手进行生态建设和荒山染绿工程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 ,一直没有很好解决。1998年底禁止砍伐令下达后 ,布满刀斧锯痕的阿坝林业翻开了青翠的一页 ,尽管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告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这实际上是要砸掉自己多年的饭碗。下了决心的阿坝州82万各族群众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放下油锯斧头 ,拿起镐头铁锹 ,砍树人变成了栽树人。阿坝人终于明白了 ,环境也是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再也不能以过度消耗天然林资源为代价 ,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神山、神树、神水和绿色意识的升华

在阿坝黑水县境内的卡龙沟 ,有一处驰名中外的自然风景区 ,人间花海琼台。这里曾差一点毁于刀斧之下。当时一支伐木大军集聚卡龙沟 ,准备砍伐沟内的原始森林。是世代生活在沟里的藏族居民阻止了这场砍伐。他们到处奔走呼吁 ,请林业部门手下留情 :因为这里是世代呵护乡亲们的神山、神树和神水。这里居民的绿色意识 ,来自传统思想。他们认为伤土动地后 ,会受到山神的惩罚。绿色是众乡亲的保护神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神灵 ,破坏环境就是亵渎神灵。有关部门出于对当地风俗的尊重 ,留下了这片绿色 ,从而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一块聚宝盆。今天 ,卡龙沟自然风景区 ,是自然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沟里的彩林、叠溪、滩流、石林、苔藓、雪峰、藏寨 ,以七绝风韵而蜚声海内外。在阿坝的茂县境内 ,有一个羌人山寨淮龙寨 ,在村民居住的山顶上 ,有一块风水林 ,山民的饮用水 ,都是从林中渗出的山泉 ,源源不断。世世代代的山寨人都知道这块风水林的意义 ,禁止砍伐风水林中的一草一木 ,山民们这种保护山水、林木的意识 ,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得到延续。

干旱河谷造林与朱总理的十六字方针

位于岷江上游的大沟 ,地处茂县境内 ,系干旱河谷地带。过去 ,这里绿树成荫 ,流水欢唱。但是由于50年代的过量砍伐 ,这里变成了荒山秃岭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甚至危及县城的安全。1987年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和省林业厅的指导下 ,这里开始了干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大沟人克服了在干热河谷造林的种种困难 ,10多年共营造了云杉、云南松、岷江柏等26个树种的防护林1449 9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77 8 % ,植被覆盖率达96 8 % ,经过13年的种植和管理、护理 ,这里变得林木繁荣 ,花果飘香 ,水土流失得到了全面遏制。

1999年9月 ,朱基总理来此视察 ,认为大沟将干旱河谷染绿的经验很好 ,各地都应以此为榜样。也就在这里 ,朱总理提出了“退耕还林 ,封山绿化 ,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16字方针 ,要求阿坝州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力争3年初见成效 ,5年全面完成。

黄河第一弯传统的牧业文化赋予了新内涵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流到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交界处 ,蜿蜓于川西北草地 ,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后 ,又折向西北流入甘肃、青海 ,在若尔盖草原上形成了九曲黄河第一弯 ,宛如一条银色的长龙环嵌在山岗、草原之间。黄河第一弯两岸的若尔盖草原地域辽阔、水草丰美 ,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利用草场面积达5000多万亩 ,载畜量达300万头。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 ,主要是矮蒿草、藏蒿草。由于未受到大气、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土地肥力好 ,因此这里的牧草产量高 ,再生能力强 ,营养成份丰富。这片草原的畜种以耐粗饲耐寒冷抗病力强的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 ,其肉质均以半野生、无污染、半野味而著称。过去 ,这里的牧民沿袭先民的生活习惯 ,像部落似的常年流动在大草原上 ,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牧 ,由于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的状态和游牧方式 ,加上“重取轻予”和盲目发展牲畜存栏数 ,致使草场严重超载。过度的放牧 ,使这片肥沃的草地严重沙化、退化。近年来 ,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从1996年开始 ,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 ,若尔盖的牧民们开始改变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草定牧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 ,提高牲畜资源的转化率 ,走出了一条“人有定居住房 ,户有贮草基地 ,畜有越冬棚圈”的路 ,被称为黑河牧场经验。现在这条经验已经在全州牧区广泛推广。牧民们告别了随牛羊四处漂泊的游牧生活 ,实现了集中定居生活 ,从而增加了防灾抗灾能力 ,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当地传统的牧业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

大兴水电激活全州经济

阿坝州境内水系发达 ,水能资源富甲一方 ,理论蕴藏量达到1933万千瓦 ,可开发量800多万千瓦。如果能将这些水能资源充分开发 ,将会给阿坝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 ,阿坝仅开发水能110万千瓦 ,其中州内开发60千瓦。岷江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特点是 ,水能开发点位多 ,河流落差大 ,距离负荷中心近 ,年发电小时长 ,造价低 ,效益好。对岷江河流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和利用 ,可以建立“以林养水 ,以水养电 ,以电兴工 ,以工促农”的良性经济循环体系 ,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木头工业 ,独木擎天”的经济格局。从战略高度来看 ,走好了水电开发这个“子” ,就能走“活”全州经济起飞这盘棋。如今 ,阿坝的水电产业对全州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已达到59 %以上 ,在全州的经济链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电业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生态工业 ,正在阿坝加速发展。正在兴建的草坡电站 ,被阿坝人认为是水能资源开发的起点 ,是希望工程 ;准备联合建设的太平驿电站将是这种开发的突破 ,被认为是幸福工程 ;而争取尽快上马的福塘坝电站则是进一步开发的关键 ,它的修建并完成 ,将是阿坝的经济翻身工程了。

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圈

阿坝州是四川省天然植物馆 ,植物种类繁多 ,共有3000余种 ,其中有2000多种药材和数百种花卉林木 ,有100多种是阿坝特有植物。州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由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呈带状分布 ,而绝大多数为原生种 ,原始物种保持比较完整。植物的多样性分布使州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也种类繁多 ,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的兽类11种 ,鸟类10种 ;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兽类17种 ,鸟类37种。这里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卧龙、九寨沟、黄龙、白羊、勿角、白河、宝顶沟 ,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 ;有辖曼 ,主要保护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也是湿地草甸保护区 ;有米亚罗 ,是自然生态保护区 ;还有铁布 ,是四川梅花鹿珍稀动物保护区。这其中 ,九寨沟和卧龙自然保护区还被列为世界“人与动物”保护圈。阿坝生态保护圈的形成 ,对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保护区 ,同时也是旅游胜地 ,它们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欢迎每一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来客 ,让他们领略大自然原汁原味的绿色景象和各种珍稀动物的自然生活情态。

九寨沟的绿色环保行动

旅游胜地九寨沟因沟内分布着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它以其翠海、叠瀑、彩林、雪山、蓝天、藏族风情而闻名中外。九寨沟位于阿坝州的东北部 ,离成都460多公里。1992年被收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网” ,被称为“世界极品景区”。随着这里旅游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九寨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如今 ,九寨沟制定了“三高一小”的发展保护规划。“三高一小”就是高品味、高档次、高消费、小游量。而且规定了沟里旅游沟外住的管理原则。另外在景区内 ,用绿色环保电瓶观光车取代了尾气污染高的机动车 ,成为国内首创。这种环保措施将还给九寨沟清纯、晶莹的自然风光。

黄龙 :发展与保护并重

“人间瑶池”黄龙在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下 ,海拔在3145米至3578米之间 ,一条长3 6公里的金色钙华体如一条金色巨龙从莽莽原始森林奔腾而出 ,故名早“黄龙”。黄龙位于阿坝东北部 ,地处松潘县境内 ,距成都340公里。景区由黄龙本部和牟尼沟、丹云峰、雪宝鼎组成。1992年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被称为“世界极品景区”。黄龙是世界上少有的地上溶岩景观 ,是阿坝州的聚宝盆。尝到旅游甜头的阿坝人 ,在欣喜之余 ,也开始思考景区的环境保护。面对发展旅游经济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 ,阿坝人在尝试着一条发展与保护的新路。黄龙虽然作为向世界开放的风景区 ,但由于阿坝人有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重建森林、恢复生态、遏制地下水、控制旅客日流量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龙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

此外 ,还有卧龙景区、四姑娘山景区 ,都因为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而比较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珍稀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 ,开始走上了发展与保护的双赢之路。

                                                     (民族团结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