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州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一、基本情况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西北部,属盆地向青藏高原陡然升起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形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北部高原与南部河谷海拔悬殊3000米以上。幅员面积8.3万平方公里,辖13县(其中一县为纯牧业县),226个乡镇;总人口83.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6.8万,居住分散,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是典型的藏、羌、回、汉族杂居区。全州可划分为西北部高原和东南部高山峡谷两大地貌类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特点:即冬干春旱,雨热同期,立体气候分布明显,光能资源丰富,灾害天气频繁。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州成为全国小麦条锈病原菌的越夏基地之一。该菌能够在我州冬、春小麦上进行循环侵染,完成越冬越夏世代交替,形成完整的生活史,并在夏季形成大量夏孢子向四川盆地传播,其菌源基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因此抓好小麦条锈病的治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州小麦增产,而且有利于全省小麦增产增收。
   小麦是我州种植的五大粮食作物(玉米、青稞、小麦、蚕豆、马铃薯)之一,播种面积15.2万亩,其中冬播小麦2.75万亩,比2002年减少了7928亩,春播小麦(包括部分晚熟冬麦)初步统计12.5万亩,与2002年基本持平,总产量2.6万吨,分别占粮食播面和总产的17.4%和16.8%。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绵阳系列(26号、19号)、西辐系列、西藏肥麦、藏春、藏冬、泾引18、胃春1号、临农114、本地小麦等。
   二、2003年冬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
   1、发生特点:2003年我州冬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是:发病期推迟,发生流行缓慢,危害程度轻。据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县2月19日在白花乡调查时发现一个中心病团,中心病团内病叶率28.%,从2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6次调查,普遍率分别为0.1%、1.07%、3.68%、2.01%、28.68%、27.26%,发生危害程度轻;黑水县2002年11月中6旬在沙石多乡秋苗上调查时就有小麦条锈病发生,病田率达7.8%,中心病团病叶率达13.9%,但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调查,至5月中下旬仍未见发病;茂县从2月下旬开始,共调查6次,只有零星病株,未见中心病团;金川县在4月28日调查中才发现中心病株,发病时间比2002年推迟了22天,5月9日调查时,只在局部乡镇发展较快,普遍率为52.8%,病指为25.9%;九寨沟县在1月22日调查中发现3个传病中心,3—5月的调查结果中表明中心病团蔓延缓慢,发病危害程度轻,5月6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遍率为13.5%。全州3月上、中旬调查发病面积比分别为0.24%、3.17%,4月上、中旬调查的发病面积比分别为10.3%、10.5%,5月上、中旬的调查发病面积比分别13.5%、26.3%。
   2、发生及防治实况:2003年我州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为27513亩,比2002年减少了7928亩,主要分布在金川、汶川、茂县、黑水、九寨沟等5县,条锈发生面积1.65万亩,较2002年减少0.92万亩,发病率为10.3—52.8%,防治面积2.39万亩次,挽回损失132.44吨,实际损失23.71吨。防治措施主要采取了拌种和田间喷雾,即在播种时全面采取了粉锈宁拌种,对推迟和减轻发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开春后拔节期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
   三、病因分析
   今年冬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缓慢,危害程度轻的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效应:我州抓住了退耕还林,调整结构的锲机,扩大了油菜、蔬菜、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7928亩,加大了冬小麦的间种、套种,创造了新的微生态环境,减少了条锈病菌的越冬场所,菌源量大大降低,减轻了条锈病的发生危害。
   (二)气候特殊:据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今年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了7次较强降温,达到了寒潮标准,部分冬小麦种植县出现了持续干旱,如黑水县降水量较2002年减少了18.8㎜,抑制了冬孢子的萌发和夏孢子的复浸染。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最适温度为5—12℃,同时都需要叶面湿度饱和,而我州今春冷空气活动频繁不利于条锈病菌7—14天循环侵染和蔓延。再加上我州去年六、七、八三个月的持续干旱,春小麦发病较轻,越冬菌量积累较少,这也是造成冬小麦条锈病发病轻的原因之一。
   (三)强化了防治措施:我州冬小麦种植区普遍采用了粉锈宁拌种,有效的控制和推迟了条锈病的发病时间。同时,加强了条锈病的测报和预防指导工作。在开春后小麦拔节期进行了田间防治,对控制条锈病的流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整个冬小麦条锈病发生期较2002年推迟了15天左右。黑水县冬小麦甚至未见条锈病的危害。
   四、我州今后小麦条锈病防治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控制:借退耕还林,调整结构的锲机,扩大油菜、蔬菜、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同时采取小麦与其它作物间种、套种等种植方式,营造新的田间微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绿色产业化的进程,既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减少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场所以及控制条锈病的危害程度,又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阿坝州防治小麦条锈病有别于内地的主要措施。
   (二)选用和合理布局抗、耐病品种:选用高抗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尚无高抗品种,生产上应选用川麦107、川麦8、川农11、川农7、绵96—12、郑麦9023、豫麦34、小偃54、高优503等较抗病品种,并且种植中,应合理布局以上品种,以减轻条锈病的危害程度,有利于控制条锈病的蔓延为害,减少越夏菌源对四川盆地的威胁,从根本上控制条锈病的流行。
   (三)做好健身栽培:健身栽培是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和保证小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N、P、K合理搭配,合理灌溉,加强中耕锄草等,都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小麦的抗性,调节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程度。二是适期早播,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菌源。
   (四)铲除自生麦苗: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休闲地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早收(7月下旬)的小麦田可推迟翻耕或翻耕两次,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
   (五)加强预测预报,抓好药剂防治:播种时抓好粉锈宁、立克锈的拌种,控制和推迟发病。加强测报工作,及时准确发出预报,指导田间的防治工作。控制越夏菌量,晚熟冬麦和春麦抓好入夏后的防治施药,特别要抓好6月至7月关键时期的防治工作,控制其春小麦和晚熟冬麦条锈病的流行危害。
  
  信息来源:四川省甘孜州植保站
  供稿单位: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