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课题组

[摘要]本文在论述四川革命老区的重大贡献与重要地位,阐明四川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四川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需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重视扶志,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老区农民收入;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老区开发置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中。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四川革命老区;贡献与地位;困难与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2)02067013

[作者]扈远仁:课题组组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成都 610031;何世义:课题组副组长,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副主任,成都 610031;唐永进:课题组副组长,四川省社科联副编审,成都 610071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迎接21世纪挑战,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四川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而革命老区在四川社会政治经济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革命老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川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一、四川革命老区的重大贡献与重要地位

                (一)   四川革命老区的界定

四川革命老区特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四川境内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9:①川东游击革命根据地。这是19294,王维舟等在万源县领导一千余农民自卫军发动固军坝起义,建立“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而开创的革命根据地。②蓬溪革命根据地。19296,旷继勋等发动遂()()起义,宣布建立全省第一支正规中国工农红军———“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权,主要分布于今蓬溪县和大英县境。③虎()()()游击革命根据地。这是由王维舟等于1932年夏创建的,分布于达县及毗邻的梁山(今梁平)境内。④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是1932年底,徐向前等率领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边后,以大巴山为中心,在西迄嘉陵江畔,西北达广元县北部和陕南的宁羌(今宁强),南达蓬安、营山,东抵城口的区域内,创建的革命根据地。⑤古()()游击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中央红军长征途中,19351月进行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战时,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开创的游击区。⑥广()()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4月底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后,在嘉陵江以西、涪江上游,今广元、绵阳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76地。⑦川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19354月底,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四川西北部松()(,今理县)()(,今小金)屯区,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相邻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这个革命根据地内,创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革命政权“格勒德沙共和国及其中央革命政府”(简称“番人革命政府”)。⑧川康革命根据地。这是193510,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在青衣江流域之夹金山以南,二郎山以东,川西平原以西,大相岭以北地域,即今雅安市境内及相邻县境建立的革命根据地。⑨康巴革命根据地。这是是19363,红四方面军转移到今甘孜藏自治州北部,在东起懋功(今小金)、丹巴,西至甘孜、瞻化(今新龙),南起雅江、仄宁(今乾宁),北连草地的区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 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四川革命老区人民的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有力地推动了四川乃至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老区军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吸引了数十万敌军,其中仅川陕苏区军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歼敌近15万人,四川大小军阀悉数被重创,甚至被歼灭,有力地支援了其他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二,四川革命老区在连接中国南北方苏维埃革命运动发展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在中国革命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在红军主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中发挥了中转基地的作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部在南方长江流域。随着中国政治形势和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南方向北方转移。这种转移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党中央及红军三大主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而党中央和三支主力红军的这种战略大转移,都先后经过四川。如果没有四川革命老区的桥梁和中转基地作用,这种战略大转移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四川革命老区把革命的真理和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西南和大西北,并在这些地方播下了革命火种。四川革命老区基本上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盆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这些地方革命真理的封锁,把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这些地区。

第四,四川革命老区使广大各族人民经受了革命的洗礼,培育了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和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治党治国的栋梁。四川革命根据地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革命气节,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甘苦怀共、生死相依、齐心协力的团结友爱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四川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大批革命精英中,仅省部级(含省部级)以上干部就达86,“文革”前被授予少将(含少将)以上军衔的现川籍将领达91人。

第五,四川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老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的人数达12万人以上,其中牺牲的在册革命烈士达9万多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在四川达20个月之久,老区人民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人力、物资上给予了红军以大力的支援。这是红军取得长征战略大转移胜利的重要保证。

饮水思源,我们要世世代代不忘四川革命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 四川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革命老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四川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实施。这是因为:

第一,四川革命老区的幅员面积和人口在四川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到2000年底,四川革命老区分布在全省11个市州,占全省21个市州级行政建制的52 38%,其中广元、巴中市为全部革命老区。全省有56个县有老区,占全省181个县级行政建制单位的30 94%,其中35个县为全部老区县,10个县为大部老区县,11个县为少部老区县。全省有1345个老区乡镇,占全省5039个乡镇的26 69%。四川老区现有人口2498 7,占全省人口8500万的29 39%。四川老区面积共19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8 5万平方公里的38 53%(详情表1)

        

第二,四川革命老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四川革命老区的迅速发展,必将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四川革命老区的建设。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一直把加快老区建设、帮助老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作为一项96重要的工作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是加大了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老区的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社会文化进步异常缓慢。这种情况不迅速改变,势必严重影响西部大开发。四川革命老区虽然目前还是贫困地区,但又是自然资源相对富有的地区,加快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迅速改变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充分发挥革命老区自然资源优势的作用,这对西部大开发又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三,四川革命老区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四川革命老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基本和保证。

二、四川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革命老区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当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

(一)贫困问题突出

1、贫困面大。“八七”扶贫攻坚期间,革命老区有贫困县29(其中国定贫困县14),占全省63个贫困县的46 03%。根据川委发[2001]36号文件,今后10年全省扶持1万个贫困村,其中革命老区县有4546个贫困村,占全省1万个的45 46%,均已被纳入新阶段扶贫范围。(见表2)

 2、贫困人口多。据统计,1999年革命老区农村总人口2132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人口132 81万人,800元以下人口280 64万人,1000元以下人口为464 89万人,分别约占全省农村同口径人口的6 2%13%22%。巴中市4()均为老区,298 3万农村人口中,年纯收入625元、800元、1000元以下人口分别为29 63万、60 45万、101 40万人,分别占农村人口的9 94%20 27%34 01%(见表3)

 3、贫困程度深。2000,革命老区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行政村尚有9649,占全省19579个的49 28%。巴中市、广元市的11个老区县中尚有85255户住房困难户,占总农户的5 77%;另有50 48万人饮水困难。全省农村贫困调查指数为4 45%、贫困深度指数为3 2%、贫困强度指数为0 02%;同期,老区贫困调查指数、深度指数、强度指数则分别为6 23%4 13%0 82%,均超出全省水平。可见,老区贫困程度是惊人的。

4、返贫问题突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制定于1986,1985年人均纯收入200,再根据物价指数变动情况确定各年度的具体标准,2000年为625元。这只是一个解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房不避风雨”的极低标准。加之其他因素,贫困地区返贫问题历来十分突出。按照当时的政策,返贫人口是不计入贫困人口之中的。据初步统计,“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国贫困地区年返贫率在30%左右,四川63个贫困县年均为29 37%。同期,四川29个革命老区贫困县返贫率年均在31%以上,有的县、有的年份更高。叙永县1999年返贫率达42%;甘孜州、阿坝州因灾、因天然林禁伐等因素,17个老区县中的7个贫因县,返贫率都在80%左右。

()经济发展滞后

1、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低。四川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和高原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差。首先是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旱灾、水灾频繁;其次是老区中的深山区、石山区、河谷地带,土地贫脊、瘦薄;第三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含量低。2000,老区农村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0 24千瓦,化肥使用量(折纯量)32 01公斤,农药使用量为0 79公斤,农用塑料膜使用量为1 09公斤,地膜覆盖面积为0 16,农村用电量为69 57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0 47亩。加之,农民素质低后,农业投入不足等。农民增收困难。2、综合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困难。老区综合经济实力弱,人均GDP3255,为全省的81 38%,其中第二产业人均1076,仅占全省的67 26%,第三产业人均为1019,为全省的81 51%。老区地方财政困难,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63 95,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96 84,大大低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120元的标准。人均财政支出243,是人均财政收入97 84元的2 48倍。(见表4)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环境较差。56个革命老区通水泥路、柏油路的县、乡不多,且多是在县城与县城之间。据统计,目前全省老区行政村中不通公路的2922个、缺水的6536个、不通电的498个、不通电话的10976个。在全省市州中,巴中市万人拥有电话机部数为全省最低,仅有96,为全省万人拥有263部的36 5%

4、产业结构不合理。革命老区第一产业比例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巴中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为52 86%,名列全省之最。在小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也极不合理,小农业中种植业占大头,在种植业中又以种粮为主。近年来,老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目前调整难度加大,有的县甚至处于调不动的境地。

5、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由于老区地处偏远,长期封闭落后,缺少发展商品经济应有的历史冲动,加之自身经济技术水平低下和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老区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老区所有制结构的特征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相对偏低。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流通不畅,老区地区除城市近郊、铁路沿线、公路干线途经之地外,广大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缺路少车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商业网点少,许多地区的生产还主要依靠行政渠道或大众传播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老区多数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他们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以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能够用于交换的物品较少,发展商品经济缺乏应有的坚实基础因而市场的整体发育程度低。这主要表现为市场体系基础较为薄弱和不健全。商品市场是市场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在老区除了消费品市场表现出较强的自组功能外,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大体上还处于萌芽或起步状态。

()社会进步缓慢

1、思想观念落后。四川56个革命老区县中,甘孜州的丹巴、茂县等17个区县属于少数民族藏区,其余的古蔺、叙永等39个县绝大多数处于边远偏僻的山区。社会发育存在先天不足,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教育科技落后。老区县文盲半文盲多,其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最高的县达30%。老区的贫困村中,尚有5%左右的村没有小学。老区科技尤为落后,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因而技术含量低,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自身进步功能较弱。由于教育、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3、文化卫生事业落后。以医疗卫生为例,全省主要地方病有12,老区每种都有。其中,最严重的大骨节病等都在老区。老区至今尚有相当部分贫困村没有医疗卫生站点。

()生态环境恶劣

1、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干旱多灾。仅以四川境内的川陕革命老区为例:达州、巴中、南充、广元皆处山区,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气候异常多变,自然条件十分险恶。四川革命老区总的特征是气候多变,干旱多灾。2000年冬至20018月中旬,就发生了有气象记录(1951)以来最严重的冬、春、夏、伏“四连旱”。

2、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承载能力脆弱。据省水土保持局的最新遥感调查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幅员总面积的45 92%,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就省内而言,又主要在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老区人口多,耕地有限,承载能力脆弱。

3、生存环境恶劣,需搬迁移民人口众多。由于老区自然条件差,有一部份农民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需要搬迁移民扶贫才能脱贫。全省需要搬迁移民扶贫的人口为28 87万户,114 67万人,其中老区为8 6万户、31 6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9 79%27 57%

三、实现四川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采取特殊优惠扶持政策

1、确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时应向革命老区倾斜。江泽民总书记20015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尤其要帮助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革命老区尽快发展起来。这些年来,我反复讲过这个问题,今天再强调一下。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否则我们就难以向烈士交代,向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应该集中一些财力、物力和人力,尽快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新阶段国家已分配我省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指标,比“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增加了5个。原有的31个国定贫困县中,16个是三州少数民族县,14个是革命老区县。建议省上在确定重点县时,按照国家“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保持原有16个三州民族县和14个老区县指标不动。新增的5个个指标,用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

2、确定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单位时应向革命老区倾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单位要继续开展定点扶贫。”省委、省政府也决定,“各级党政机关37定点帮扶贫困地区,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建议在衔接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四川扶贫开发重点县时,争取综合实力强的单位定点帮扶革命老区重点县。在确定省级定点帮扶单位时,也应安排那些综合实力强的省级单位定点帮扶革命老区重点县。同时,中央还强调“继续做好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浙江对口帮扶四川贫困地区,要继续稳定在革命老区原有贫困县,并逐步扩大到其他革命老区重点县。同时还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

3、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向革命老区倾斜。要把扶贫开发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省内西部大开发安排实施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革命老区。采取政策优惠,加快老区的交通、通讯、能源和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在2010年前,基本解决老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做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支持老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大对革命老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老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4、积极争取国家对四川老区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极为关心。四川革命老区极为贫穷落后,省级财政十分有限。加快老区发展,一方面要靠老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再向党中央国务院专题报告,请求从政策、资金、项目、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给四川老区予以扶持,象支持其它革命老区一样,把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扶持的力度真正落到实处。5、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力度。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四川老区发展是实现四川新跨越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老区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

()重视扶志,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老区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发扬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充分调动老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1、扶贫先扶志。要加强对老区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帮助部分群众破除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习俗和畏难情绪,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逆来顺受、靠天吃饭的宿命思想,树立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艰苦奋斗,立志通过几年的苦干脱贫致富。

2、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老区人口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抓好基础教育,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老区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为此,需要努力消除中小学危房,改扩建老区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增添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抓好师资培训,逐年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其次,要搞好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尤其是要在广大农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力争让每户主要劳动力都能掌握一到两门农牧业生产技术,每村培训一名持证上岗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农民技术员,初步建立起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3、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为老区建设服务;要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力度。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行人才稳定政策,使当地人才留在老区。同时,充分利用省内和本地区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向老区。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四川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比例远远高出全省和全国同类指标。老区要克服传统经济思想,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第23产业的投入,尤其要充分发挥老区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3产业如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针对我省很多老区普遍存在的公有制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力量薄弱的问题,应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强管理,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促进经济发展。

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四川老区发展的关键。要按照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做好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从老区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培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具体途径如下:

1、发展特色农业。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兴建一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展示、信息交流、大田示范、优质种苗供应、技术培训等手段,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特色农业的发展,应针对不同老区县的农业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丘陵地区应突出林果、蚕桑的优势,对产品进行深加工,针对水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品种退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跟不上等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水果品种改良,提高加工质量,改善储存和运输条件。山区、高原地区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牧业及畜产品深加工等,但需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使其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在“特色”二字,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着眼于创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有市场竞争力并且能出效益的产品。要摒弃小农经济小而全、多而杂的开发模式,搞规模经营、集体化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片,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培植中药业。四川老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形成的多样性气候,为各种中药材生长创造了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老区几乎县县都产中药材。据统计,野生药村品种以甘孜、阿坝两州最多,次为凉山州。著名的有麝香、贝母、虫草、鹿茸、羌活、大黄等。目前老区农民家种的有黄连、天麻、杜仲、厚林、牛膝等。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中药材无疑将成为新的57优势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利用西部开发和国家出台的扶林政策,在老区全面推进中药开发,建设好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使之在全省中药业开发中起牵头示范或龙头作用;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药资源,大力开展老区中药及其利用状况的研究,拓展中药材用途;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中药新品种,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合作,寻求老区中药业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3、开发水能资源。四川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老区水能储量占全省的45 5%,可开发量占全省的43%,目前装机量仅占可开发量的1 8%,开发潜力很大。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西电东送”的契机,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水电资源的滚动开发,建设溪洛渡、锦屏、瀑布沟等电站。此外,老区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也要有计划地予以重点开发。

4、大力发展旅游业。应加强对老区九寨沟、黄龙寺、卧龙大熊猫、剑门蜀道、通江诺水河、阆中古城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搞好旅游促销,创老区名牌。

5、发展建材食品支柱业。四川老区不仅富集石材、建筑陶瓷、墙体材料、水泥制口等建材,还有享誉海内外的茶叶、酿酒、矿泉水和保健食品。应抓住西部开发机遇,根据各老区的资源特色,建设一批对当地经济有带动作用的建材食品加工企业。

6、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量很大。由于革命老区经济实力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金问题将是支柱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国家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寻找一些缓解资金困难的有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以下几点:(1)多渠道筹集资金,广开财源。除了国家的支持外,要把地方自筹、群众集资、引进资金作为筹集的主要渠道。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开发,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外资搞开发。(2)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不改变用途、使用方向的前提下,按照支柱产业规划,统筹安排,有机组合,相互匹配,形成合力。(3)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资金有限,应该首先投向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受益面广的项目,争取收到“建成一个,带动一片,受益一方”的效果。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纠正过去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不良习惯。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增加革命老区农民收入调整优化老区农业经济结构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老区农民的生产投入是农业投入的主体,它也是老区农村经济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特别是1998年主要农副产品大幅下挫,使老区农民的收入日益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形成“收入水平低-积累能力弱-投入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通过优化老区农业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地增加老区农民收入,为此,应该:

1、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启动点和着力点。四川老区应迅速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作法,改变目前农产品单一和品质低劣的生产结构,避免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要调整好农林牧副渔之间67的比例,尤其是粮经比例,从以单纯的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粮经协调发展,适当提高能较快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经果林业和畜牧业发展比例,但要基本保证农民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要把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发展方向,把畜牧业作为突破口,把林果业办成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力争从农业中人均年增收100元。

2、多渠道转移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是四川老区的一大资源优势,据调查测算,老区农村劳动力达1000万人,除去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300万以外,目前尚有劳动力600多万,其中有200多万劳动力需继续转移。如能将这一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具体途径是:通过对水利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等农业基础投资,让更多剩余劳动者就业,并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通过小城镇的扩张,让农民自愿进镇兴办二、三产业,或领办、承包、新办企业;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组织引导其健康地有序流动。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老区输出劳务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此外,还要做好劳动力输出的后续管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帮助其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川老区农产品生产丰富,但农产品加工非常落后,交换出去的大多是初级,甚至是原始的农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老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不仅能有效提高附加值,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要加快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产品档次,提高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或我方投资新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加工产品有市场销路和竞争能力;要把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鼓励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形成产业化的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局部服从大局,同时又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合理选择调整方向和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二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并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支柱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三要将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益,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要真正做到增产增收,还要减免各种农业税收,废除不合理收费和各种摊派,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努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四川老区发展的基础。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经济发展目标,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量力而行,适当超前,争取用15年左右时间,使老区基础设施基本适应西部大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交通运输建设。根据全省的总体规划,老区交通运输建设要以公路为重点,铁路、航空协调发展。公路建设重点实施“内联市县、外接周边、通乡工程”,以打通老区出川主通道为目标,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建成达州—万源铁匠垭高等级公路、邻水77—垫江高速公路、广元———姚渡、汶川———朗木等高等级公路、康定—竹巴笼、马尔康—岗把公路。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与市、地、州连接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网,市地州之间和市地州到县的二级路网,特别是加快老区旅游及少数民族地区公路的改造与建设,重点建设成都—南充、绵阳—广元、南充—广安、广元—巴中—达州、二郎山—康定等高等级公路。公路建设方面要实现乡乡通公路,95%的村通公路。为了彻底改变川东北交通落后,发展缓慢的局面,应请求国家批准修建广元—巴中—达州—万县等的高速公路和广元—巴中—达州的铁路。机场要重点加快建设绵阳、广元、泸州、九寨沟黄龙、康定等机场,改造达州机场。

2、水利建设。四川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多在老区,老区有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要实行“大中小微”相结合,蓄引提相结合,新建与控潜相结合。抓紧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力争老区人均新增半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同时新建岷江紫坪铺、嘉陵江亭子口、金沙江溪洛渡、大渡河瀑布沟和雅砻江锦屏一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发挥发电、航运、旅游、防洪、拦沙的综合效益。

3、电网、水网及通讯:完成老区农村电网的建设与建成,实现村村通电,加强对老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老区城市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各市、地、州、县基本实现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互联。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老区开发置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中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上的政策导向和受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长期实行浅层次、平面式、数量扩张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自然资源滥垦、滥樵、滥牧,致使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土地生产力下降。老区大都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一旦遭到破坏,几乎很难恢复。因此,老区开发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生态重建、退耕还林还草的良好机遇,转变生产开发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一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天然林管护、林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二要坚持贯彻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一承包”的政策,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努力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三要在水土流失重点老区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遏制老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老区资源的永续利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才能够使广大农民步入“生态建设→摆脱贫困→进入小康→走向富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四川广大革命老的跨越式发展。

 

课题组成员:

龚自德(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处长),王思铁(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助理调研员),杨顺成(四川省扶贫开发培训中心主任),洪仕前(广元市扶贫开发办主任),何庆超(广元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张日告良(通江县政协副主席),周谦(宣汉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邓代彪(南部县扶贫开发办主任),刘克萍(四川省扶贫开发办高级讲师)

(来源:《天府新论》2002年第2期)